多家 CPU 国产大厂的资本化正在提速。
日前,上海兆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兆芯集成")的科创板 IPO 申请获得了受理。
这是继海光信息(688041.SH)、龙芯中科(688047.SH)后,国产六大 CPU 厂商中选择向资本市场进发的第三家公司。
兆芯集成已成功设计研发并量产六代、多系列通用处理器,并形成"开先"桌面 PC/ 嵌入式处理器、"开胜"服务器处理器两大系列,兼容 X86 指令集。
兼容 X86 指令集的技术已经获得了昔日有"中国台湾版英特尔"之称的威盛电子(2388.TW)的授权。
这为兆芯集成持续自主开发后续产品奠定了基础,2024 年"开先"销量达到 167 万颗,在联想开天等头部桌面 PC 厂商的国产终端出货中位居第一名。
但兆芯集成仍处于亏损状态,2022 年至 2024 年收入分别为 3.4 亿元、5.55 亿元和 8.89 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 7.27 亿元、6.76 亿元和 9.51 亿元。
兆芯集成这次 IPO 计划募资约 42 亿元,投向新一代服务器及桌面处理器等项目的建设。
伴随着兆芯集成迈出 IPO 征途,其主攻 GPU 的重要参股公司格兰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启动了 IPO 辅导。
若一切顺利,届时市场有望看到这两家公司先后登陆科创板。
联姻威盛
在指令集的技术路线选择上,六大国产 CPU 厂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这里涉及到指令集和 CPU 之间的关系。
前者规定了 CPU "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这就意味着 CPU 的设计者必须根据特定的指令集来构建 CPU 的内部电路,使其能够识别、解码并执行该指令集中的所有指令。
主流的指令集是英特尔和 AMD 的 X86、ARM Holdings 的 ARM,分别主要应用于 PC 端和移动端。同时还有较为小众的 LoongArch、RISC-V 等指令集,这是独立于 X86 与 ARM 之外的体系。
企业自建全新的指令集优势是避免遭人扼喉,但劣势是由于目前更多的软件还是兼容 X86 或 ARM,全新的生态系统中的参与者有限。
例如龙芯中科所选择的路径就是独立自建指令集,LoongArch 正是其 2020 年推出的全新指令集。
与龙芯中科不同,海光信息、兆芯集成主要选择了兼容 X86 指令集。
这些厂商需要获得英特尔、AMD 的技术授权,才能持续使用 X86 指令集。
例如海光信息就从 AMD 获得了高端处理器的技术授权及相关技术支持。
兆芯集成获得授权的方式则较为曲折,其主要是通过收购独立主机板晶片组设计公司威盛电子(2388.TW)部分资产的方式获得了相关 IP。
2020 年 10 月,兆芯集成斥资 2.57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17.5 亿元)收购了威盛电子所持有 2013 年以前的 X86 芯片组产品等 IP 产权、部分处理器相关技术。
这一交易能够达成离不开双方此前的紧密合作。
"鉴于威盛与上海兆芯集成电路已有长久的合作,这次出售相关无形资产也是双方商谈甚久后的决定,而之后双方未来仍会维持合作关系。"威盛电子董事长陈文琦曾如此谈到。
兆芯集成的成长确实离不开威盛电子的帮助。
2013 年,上海国资控制的联和投资与威盛电子 5 家子公司(统称"威盛电子")共同创办了兆芯集成,研发设计 X86 架构通用处理器及芯片组。
其中,联和投资、威盛电子持股比例分别为 80.1%、19.9%。
出售 X86 芯片组相关技术是双赢的交易。
虽然威盛电子所的 X86 技术和自建处理器较为落后,难敌英特尔等大厂。
但兆芯集成借此不仅可以防范于未然以避免遭人扼喉,同时还能保障产品的后续开发。
"本次收购完成后,兆芯集成的知识产权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建设自主生态和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并储备了足够的专利以保障后续产品开发。"兆芯集成表示。
对于威盛电子来说,这是完成转型的理想路径。
当时威盛电子在 PC 芯片组市场失利,又未能抓住移动端崛起的机会,导致 2016 年至 2019 年间收入增长缓慢,同期利润规模更是从 0.49 亿元直线下滑至 0.1 亿元。
这一交易为威盛电子转型发展 AI 和物联网业务补充弹药,2020 年末的现金余额达到 10.57 亿元,同比增长了超 7 成。
2024 年,威盛电子的收入已经突破 40 亿元大关,同期净利润达到 2.59 亿元。
交易并非一锤子买卖,威盛电子还能共享兆芯集成此后的发展红利。
截至 IPO 申报前,威盛电子还持有兆芯集成 7.88% 的股份。
构建闭环
兆芯集成采取 Fabless 模式,专注 CPU 相关芯片的设计,而将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外包给其他厂商完成。
目前主要产品包括面向桌面系统的"开先"、服务器领域的"开胜"两大系列。
"开先"系主要收入来源,2024 年创收 7.61 亿元,占比超 8 成。
过去三年"开先"实现了量价齐升的华丽转变。
"开先"销量从 2022 年的 71 万颗增长至 2024 年的 167 万颗,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53%。其中,2024 年销量在联想开天、软通计算机、紫光等头部桌面 PC 厂商的国产终端出货中位居第一名。
2024 年,"开先"的单价为 455.02 元 / 颗,较 2021 年增长了 1 成左右。
即便如此,这只是勉强弥补兆芯集成采购成品芯片的成本。
目前仅成品芯片的采购成本就已经几乎"吃掉"兆芯集成的全部收入。
2024 年采购成品芯片金额为 8.84 亿元,约等于同期 8.89 亿元的收入。
这导致兆芯集成的毛利率显著低于同业。
2024 年,兆芯集成的整体毛利率为 15.4%,远低于海光信息、龙芯中科和寒武纪(688256.SH)同期均值超 35 个百分点。
成本居高不下的部分原因,是产能处于爬坡阶段。
2022 年末以来,兆芯集成虽然陆续推出价格较高的桌面处理器 KX-6000G、KX-7000,但由于规模效应尚未显现、良率仍处于爬升阶段,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毛利率表现。
如此背景下,兆芯集成还需要斥资研发以推动新一代 CPU 的项目开发,2024 年研发费用达到 6.78 亿元。
2024 年,兆芯集成的归母净亏损达到 9.51 亿元,这高于龙芯中科,后者为 6.25 亿元。
此番 IPO,兆芯集成预计筹资 42 亿元,正是投向新一代桌面、服务器处理器等项目的研发。
"在技术路径上,在保持 X86 生态兼容优势的基础上,强化自主指令集能力,形成安全底座与开放生态并重的独特优势。"兆芯集成指出。
此番 IPO 补充弹药后,兆芯集成能否借此斩获更多市场份额,正受到期待。
股票杠杆平台app,可靠配资开户最新,南昌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